English

美国戏剧:三个百老汇之争

1998-08-19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提起百老汇,人们就联想到俊男美女、莺歌燕舞、纸醉金迷,它作为美国戏剧文化的代表、全球流行文化的先驱一直蜚声于世界。70年代以来,在美国戏剧史上,出现了三个与百老汇相关的名词,即“百老汇”(BROADWAY),“外百老汇”(OFF-BROADWAY)、“外外百老汇”(OFF-OFF-BROADWAY)。这三个百老汇的形态各异,鲜明地体现了美国当代戏剧发展中的传统与现代、艺术与商业以及保守与激进等各种势力之间的斗争。深入体会三个百老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,有利于参透美国当代戏剧的本质。

百老汇地区兴起于19世纪末,它的剧院集中在纽约市的时代广场附近,剧场设备良好,有正式的剧院建筑和镜框式舞台,座位总在499个以上。百老汇在意识形态上倾向保守,40年代美国剧作家的剧本只有在此上演并被认可时才算获得成功。百老汇的戏剧分为音乐剧和话剧两种形式,有很强的商业性和娱乐性,为中产阶级所喜闻乐见。最著名的音乐剧《猫》自1982年以来长演不衰。

外百老汇与外外百老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对抗百老汇的产物。本世纪50年代以来,在纽约的格林威治村一带,一些戏剧爱好者不满于百老汇的耽于娱乐、安于现状和在艺术上的固步自封,陆续推出新形式的剧目,这一现象被称为“外百老汇”。外百老汇的剧场有正式的,也有非正式的,舞台则各式各样,座位在50-499个之间。外百老汇仍以反映主流文化为主,但它半娱乐、半艺术的追求吸引了大量知识分子。外百老汇最著名的剧作家是山姆·谢普德,其代表作有《罪恶的牙齿》、《饥饿者的诅咒》。

外外百老汇是美国60-70年代以来的一场戏剧革命,它的矛头直指传统的“富有剧场”(RICH-THEATRE),宣称要走一条“贫穷剧场”(POOR-THEATRE)的道路,对整个戏剧的演出形式、剧场艺术和观演关系带来颠覆性的革新。外外百老汇已不拘泥于剧场建筑,而使用“小剧场”或“非剧场”,即任何一个教堂、公园、咖啡馆甚至是地下室、阁楼。外外百老汇改变了演员演戏、观众看戏的传统模式,表演区与观众区没有明确的界限,观众的参与结束了镜框式舞台独霸天下的局面,造成了伸展舞台、圆形剧场等各式环境剧场的风行。外外百老汇还意味着献身戏剧的拓荒者独立不羁的生活方式,所有工作人员都很贫寒,其中很多人空有满腔热情但缺乏专业训练,剧团就是他们的生活,就是他们的一切。由此可见,非商业性、非专业性、艺术性以及实验性是外外百老汇的基本特点,这样一来,它那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名称,如前卫剧场、实验剧场、环境剧场、激进剧场、另一种剧场等,就不足为怪了。

“反对是为了占有,占有又意味着背叛”,美国戏剧的三个百老汇的争夺又是一个不断发展流变的过程。无名作家总是先在外百老汇和外外百老汇闯荡,然后再打入百老汇这一中心。外围的剧作家一旦获得名望,就可能为中心所青睐,于是改变初衷转向商业性戏剧创作。美国戏剧也就在这批人的不断地改旗易帜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格局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